46个紫砂专业术语,紫砂壶怎么玩
时间:2020-07-15 来源:紫砂知识
46个紫砂专业术语,紫砂壶怎么玩
1 推墙刮底
壶坯成型过程中,为使壶内壁光滑平整,使用专门的工具对紫砂壶内壁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
2 太阳线
由于推墙刮底的工艺,在紫砂壶底部形成的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状,如同太阳光芒的线痕。
3 截盖
将壶盖直接覆压在壶口上,使之口盖严密。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压盖也俗称“天压地”。
5 嵌盖
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并与壶身融为一体。嵌盖有平嵌和虚嵌之分,平嵌盖的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
6 壶钮
又称“的子”,变化多样,为方便掀开壶盖而设置。
制作壶坯时,在底片上面加上一层足片,将足片中间刳去,形成一道圆图埂作为壶足。
8 一捺底
常见于圆形壶,壶底为按捺而成,呈凹陷式弧形延展,周边凸起的部分作为壶足,简洁明了,干净利落。
9 乳鼎足
常见于圆形壶,壶底采用三足鼎力壶身,稳而不滞,因其形似“玉乳"而得名。
10 香炉足
自明清延续至今,最朴素的以底代足,自然平封的一块泥片,使得壶身至壶底一览无遗,形制拙朴,简单明了。
12 宫廷器足
“宫廷”一词,特指皇室御用,宫廷器足便特指那些做工考究复杂,装饰雍荣华丽的紫砂足器。
13 拱形足
壶嘴一侧和壶把一侧呈拱状,垂延至底,左右支撑成足,中间为空,虚实之间,气势十足。
14 直管嘴
形似管状,出水稳定,俗称“钢管嘴”。有锥形管,直筒管壶嘴之分。
15 一弯嘴
出水流畅,形似鸟喙,又称“一啄嘴”。
16 二弯嘴
从壶身到壶嘴有个二弯处,出水畅快。
17 三弯嘴
从壶身到壶嘴有三个弧度,呈反“S”型,也叫“三弯嘴”。
18 壶把
为方便握持而设置,具体可以分为提梁把、端把和横把。
横把,安装在壶体与壶流成90度的柄,多为粗管状手柄,常见于唐羽壶。
端把,置于壶肩至壶腹部位,以两支点作为支撑,形似人耳的环状把手,也叫“圈把”,有正耳式端把、倒把、垂耳、飞把之分。
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在坯体上,再借用工具将砂粒按压平整嵌入表层,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经过铺砂的紫砂壶若隐若闪,非常好看。
20 调砂
“调砂”就是当我们在炼制泥料的时候,往天然泥粉里按照一定的比例、目数去添加其他熟或是半熟的天然砂料并均匀混合二者。调砂用的还是紫砂泥料,只是调的砂料颗粒在大小和调兑比例上会有不同。调砂的实质是改变泥的质感和肌理感,增强泥料的可塑性以及紫砂壶的透气性。
21 球孔
壶内壁与壶嘴衔接处,黏上的半球形小孔,这样的设计能增加更多的出水量,使出水更加爽利。
22 网孔
壶内壁通向壶嘴处的出水孔为一个洞孔。早年间做壶工具多是用竹子做成的,嘴孔,不好处理,大多是戳的独孔制作难度较高,故老壶一般多为独孔,现在独孔是比较少见了。
24 光货
又称“光素器”,多为几何形体,分圆器和方器两种,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简洁明快的线条。
25 花货
又称“筋纹器”,提取自然界的瓜果、花瓣、云水纹路制作而成,凹凸有致,规范整齐,上下纹路要求严密,贯气合一,极具节奏感。
27 抽角
主要用于方器成型的两面相交处,进行抽槽去角的处理,使壶体藏锋匿角,像用凸面刀切除掉合角,壶身块面扩大,产生凹进的弧面,转角更加含蓄稳重。有上下等宽的“直抽角”和上窄下宽的“斜抽角”之别。
28 倒角
一般来说方器的边角都要经过“倒角”处理,所谓倒角,是指将方角原本锋利的线条用专用的工具整理圆润,使其光润、浑厚,刚中带有一丝柔,整体更精致、大气。
29 隐角
方器两个块面相交处,用内凹的线条将原本的直角“隐”去。紫砂壶仿佛被细丝线均分后向内上方拉提,丝线受了力嵌进壶体,在壶体留下双弧面凹进合线,形成似角非角的凹凸感。
浑方角处理多见于紫砂传炉壶、觚棱壶等,化方器的直角为圆润的大钝角,藏角于无形,浑厚古朴,极具张力。浑方将方与圆完美融合,既有方器之骨,又有圆器之皮;具方器之威,又兼圆器之和,在工艺上制作难度非常大。
31 侧角
将方器的角直接切除,采用平面匿角手法,产生新的块面,使壶身块面增大。一般来说切除产生的新块面为附属面,面积较小,有上下等宽的直侧角和上下不等宽的斜侧角两种。经过侧角处理,四方器原本的四个块面增加到八个块面,亦可称为八方器。
32 阳刻
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将需要刻绘的对象凸出来的刻法,更具立体感。
33 阴刻
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把需要刻绘的对象挖空,使其呈现凹陷感的刻法。
34 泥绘
紫砂泥绘,是在紫砂壶泥坯尚未完全干透的时候采用泥浆堆画的技法,在壶身上作画。
紫砂镶嵌借鉴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先在紫砂坯上图形凹槽,烧成后嵌入各种材料,再锉平磨光,使紫砂器上展现出镶嵌形成的精美纹样.
多用玉、金银、玛瑙、象牙、珊瑚、红木等名贵天然材质,展现华贵精致,富丽堂皇的效果。
36 绞泥
绞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的紫砂泥,通过揉和或分层按压绞和在一起形成的图案。使泥料表面形成木理纹、花石纹、水波纹、蝴蝶纹、流云纹等多种自然纹理,其效果五彩缤纷、肌理丰富,质感强力,意境浓郁。
37 竹编
竹编纹“印”上紫砂壶,是利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为原料,制成紫砂壶型,再经手工雕刻“竹丝”,将竹编形体移植到紫砂壶和工艺品上来。经过多道工序,紫砂壶体上的篾丝纵横穿梭,凹凸有致,形象逼真。这些纹路全凭手工雕刻,且需一气呵成,一旦一丝错乱则无法修补,只能毁弃重来。
38 描金
又称“鎏金”,用金粉调成糊状,根据设计图案在烧成品上描绘,再经过600至800℃低温烘烤。
39 贴塑
用紫砂坯体本色或异色的泥料,捏塑好所需的形体,然后粘贴在主体坯件上,再用工具按镂、雕、琢、勾、压等技法完成需要的效果。贴塑给人的视觉立体感非常强烈。
40 印款
特指作者的署名,印款有阳文、阴文,形状也各不相同。是紫砂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制壶人用在壶底、把、盖的钤印。
41 选形
紫砂壶壶型繁多,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美誉,方器、圆器、花器、提梁,由于审美和见解的不同,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最中意的那把壶,或方或圆或花或扁或提梁等等,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喜好和习惯,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紫砂壶。
42 品相
品相是一把壶的精、气、神,摆在你面前使你为之一亮的感觉。结构搭配要合理,壶嘴、口、盖、钮、把之间要比例协调,线条和线条、壶面与壶面之间舒展流畅干净利落。
43 口盖严密
在抓牢壶把的前提下,用手旋转壶盖,通转顺畅无阻,壶内装满茶水后,倾倒过程中按压气孔,即压即停滴水不漏。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只有机车床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能保证百分百的严丝无缝,手工制壶无法保证百分百的无间隙。
44 出水流畅
指茶汤浸润紫砂壶,再经气孔慢慢溢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擦拭,层层积淀,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温润如玉.透明发亮的包浆。而透过这层包浆仍可清晰看见遍布于壶体的砂粒。
包浆是茶油从壶体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光泽,可视作紫砂壶的再生艺术。
包浆是有光泽的,但有光泽不一定有包浆。包浆的好坏,取决于泥质的优劣,劣质泥料只有光泽,永远不会产生包浆。
46 茶锈
也叫“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由于长期存放茶水不清理,淤积在茶具内壁的垢污。
1 推墙刮底
壶坯成型过程中,为使壶内壁光滑平整,使用专门的工具对紫砂壶内壁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
2 太阳线
由于推墙刮底的工艺,在紫砂壶底部形成的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状,如同太阳光芒的线痕。
3 截盖
制作壶胚时,截取壶身上端口盖部位做成壶盖,切口做成壶口,使整个壶型线条过渡自然流畅,外形完整,浑然一体。
将壶盖直接覆压在壶口上,使之口盖严密。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压盖也俗称“天压地”。
5 嵌盖
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并与壶身融为一体。嵌盖有平嵌和虚嵌之分,平嵌盖的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
6 壶钮
又称“的子”,变化多样,为方便掀开壶盖而设置。
常见有球形钮、桥形钮、瓜柄钮、动物钮、花式钮等。
制作壶坯时,在底片上面加上一层足片,将足片中间刳去,形成一道圆图埂作为壶足。
8 一捺底
常见于圆形壶,壶底为按捺而成,呈凹陷式弧形延展,周边凸起的部分作为壶足,简洁明了,干净利落。
9 乳鼎足
常见于圆形壶,壶底采用三足鼎力壶身,稳而不滞,因其形似“玉乳"而得名。
10 香炉足
底部三足呈外撇状,稳重大气,笃实俊朗,多用于圆形器,如盆,笔洗、香炉、茶壶等。
自明清延续至今,最朴素的以底代足,自然平封的一块泥片,使得壶身至壶底一览无遗,形制拙朴,简单明了。
12 宫廷器足
“宫廷”一词,特指皇室御用,宫廷器足便特指那些做工考究复杂,装饰雍荣华丽的紫砂足器。
13 拱形足
壶嘴一侧和壶把一侧呈拱状,垂延至底,左右支撑成足,中间为空,虚实之间,气势十足。
14 直管嘴
形似管状,出水稳定,俗称“钢管嘴”。有锥形管,直筒管壶嘴之分。
15 一弯嘴
出水流畅,形似鸟喙,又称“一啄嘴”。
16 二弯嘴
从壶身到壶嘴有个二弯处,出水畅快。
17 三弯嘴
从壶身到壶嘴有三个弧度,呈反“S”型,也叫“三弯嘴”。
18 壶把
为方便握持而设置,具体可以分为提梁把、端把和横把。
横把,安装在壶体与壶流成90度的柄,多为粗管状手柄,常见于唐羽壶。
端把,置于壶肩至壶腹部位,以两支点作为支撑,形似人耳的环状把手,也叫“圈把”,有正耳式端把、倒把、垂耳、飞把之分。
提梁把,一般放置在壶肩或壶壁之上,与水平面垂直,有绞提、单提、双提、叉提、活络提之分。
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在坯体上,再借用工具将砂粒按压平整嵌入表层,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经过铺砂的紫砂壶若隐若闪,非常好看。
20 调砂
“调砂”就是当我们在炼制泥料的时候,往天然泥粉里按照一定的比例、目数去添加其他熟或是半熟的天然砂料并均匀混合二者。调砂用的还是紫砂泥料,只是调的砂料颗粒在大小和调兑比例上会有不同。调砂的实质是改变泥的质感和肌理感,增强泥料的可塑性以及紫砂壶的透气性。
21 球孔
壶内壁与壶嘴衔接处,黏上的半球形小孔,这样的设计能增加更多的出水量,使出水更加爽利。
22 网孔
网孔是时下最常见的出水孔之一,因其孔眼数量不同,分七孔、九孔、十四孔等多种。因为孔眼多,能过滤大部分的茶叶,保证出水顺畅。
壶内壁通向壶嘴处的出水孔为一个洞孔。早年间做壶工具多是用竹子做成的,嘴孔,不好处理,大多是戳的独孔制作难度较高,故老壶一般多为独孔,现在独孔是比较少见了。
24 光货
又称“光素器”,多为几何形体,分圆器和方器两种,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简洁明快的线条。
25 花货
取自然万物作为形,与紫砂壶相结合,运用浮雕半浮雕的手法,以求达到自然仿真的效果。
又称“筋纹器”,提取自然界的瓜果、花瓣、云水纹路制作而成,凹凸有致,规范整齐,上下纹路要求严密,贯气合一,极具节奏感。
27 抽角
主要用于方器成型的两面相交处,进行抽槽去角的处理,使壶体藏锋匿角,像用凸面刀切除掉合角,壶身块面扩大,产生凹进的弧面,转角更加含蓄稳重。有上下等宽的“直抽角”和上窄下宽的“斜抽角”之别。
28 倒角
一般来说方器的边角都要经过“倒角”处理,所谓倒角,是指将方角原本锋利的线条用专用的工具整理圆润,使其光润、浑厚,刚中带有一丝柔,整体更精致、大气。
29 隐角
方器两个块面相交处,用内凹的线条将原本的直角“隐”去。紫砂壶仿佛被细丝线均分后向内上方拉提,丝线受了力嵌进壶体,在壶体留下双弧面凹进合线,形成似角非角的凹凸感。
隐角在工艺上有大圆弧过渡、小圆弧过渡、多重过渡等,工艺难度较高。它的曲线感、流动感为紫砂壶带来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不一样的观赏体验,使方器有了些许筋纹器的韵律美。
浑方角处理多见于紫砂传炉壶、觚棱壶等,化方器的直角为圆润的大钝角,藏角于无形,浑厚古朴,极具张力。浑方将方与圆完美融合,既有方器之骨,又有圆器之皮;具方器之威,又兼圆器之和,在工艺上制作难度非常大。
31 侧角
将方器的角直接切除,采用平面匿角手法,产生新的块面,使壶身块面增大。一般来说切除产生的新块面为附属面,面积较小,有上下等宽的直侧角和上下不等宽的斜侧角两种。经过侧角处理,四方器原本的四个块面增加到八个块面,亦可称为八方器。
32 阳刻
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将需要刻绘的对象凸出来的刻法,更具立体感。
33 阴刻
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把需要刻绘的对象挖空,使其呈现凹陷感的刻法。
34 泥绘
紫砂泥绘,是在紫砂壶泥坯尚未完全干透的时候采用泥浆堆画的技法,在壶身上作画。
具体来说,是紫砂壶制作好后,在生坯有一定的湿度的时候,把紫砂泥料研磨成细泥浆,采用堆、塑、抹、捺、点、染等技法,用笔蘸泥为墨,在壶坯上铭文作画,以泥造境,以境传神,耐读耐看,文气十足。
紫砂镶嵌借鉴铜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先在紫砂坯上图形凹槽,烧成后嵌入各种材料,再锉平磨光,使紫砂器上展现出镶嵌形成的精美纹样.
多用玉、金银、玛瑙、象牙、珊瑚、红木等名贵天然材质,展现华贵精致,富丽堂皇的效果。
36 绞泥
绞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的紫砂泥,通过揉和或分层按压绞和在一起形成的图案。使泥料表面形成木理纹、花石纹、水波纹、蝴蝶纹、流云纹等多种自然纹理,其效果五彩缤纷、肌理丰富,质感强力,意境浓郁。
37 竹编
竹编纹“印”上紫砂壶,是利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为原料,制成紫砂壶型,再经手工雕刻“竹丝”,将竹编形体移植到紫砂壶和工艺品上来。经过多道工序,紫砂壶体上的篾丝纵横穿梭,凹凸有致,形象逼真。这些纹路全凭手工雕刻,且需一气呵成,一旦一丝错乱则无法修补,只能毁弃重来。
38 描金
又称“鎏金”,用金粉调成糊状,根据设计图案在烧成品上描绘,再经过600至800℃低温烘烤。
39 贴塑
用紫砂坯体本色或异色的泥料,捏塑好所需的形体,然后粘贴在主体坯件上,再用工具按镂、雕、琢、勾、压等技法完成需要的效果。贴塑给人的视觉立体感非常强烈。
40 印款
特指作者的署名,印款有阳文、阴文,形状也各不相同。是紫砂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制壶人用在壶底、把、盖的钤印。
41 选形
紫砂壶壶型繁多,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美誉,方器、圆器、花器、提梁,由于审美和见解的不同,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最中意的那把壶,或方或圆或花或扁或提梁等等,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喜好和习惯,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紫砂壶。
42 品相
品相是一把壶的精、气、神,摆在你面前使你为之一亮的感觉。结构搭配要合理,壶嘴、口、盖、钮、把之间要比例协调,线条和线条、壶面与壶面之间舒展流畅干净利落。
43 口盖严密
在抓牢壶把的前提下,用手旋转壶盖,通转顺畅无阻,壶内装满茶水后,倾倒过程中按压气孔,即压即停滴水不漏。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只有机车床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能保证百分百的严丝无缝,手工制壶无法保证百分百的无间隙。
44 出水流畅
是指从壶嘴流出的茶水要畅快爽利,出水有力!
指茶汤浸润紫砂壶,再经气孔慢慢溢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擦拭,层层积淀,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温润如玉.透明发亮的包浆。而透过这层包浆仍可清晰看见遍布于壶体的砂粒。
包浆是茶油从壶体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光泽,可视作紫砂壶的再生艺术。
包浆是有光泽的,但有光泽不一定有包浆。包浆的好坏,取决于泥质的优劣,劣质泥料只有光泽,永远不会产生包浆。
46 茶锈
也叫“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由于长期存放茶水不清理,淤积在茶具内壁的垢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