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西施,因为有了紫砂匠人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自然规律,而在紫砂圈,这种现象也是始终存在着。西施壶作为经典壶型,从古至今之所以深受众人喜爱,便是如此,当然爱西施,也更是因为有了紫砂匠人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的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由此可以看出西施的天资国色,在紫砂界也有着这样一把绝色的紫砂壶,她就是西施壶,西施壶名称的由来还要从明代说起……
西施壶的首创者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之一徐友泉。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钮像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为“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徐友泉)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西施紫砂壶,远观犹如一西子湖畔亭亭玉立的江南女子,着一身素衣薄纱。近看方知其面容姣好,娇而不媚。周身圆润,壶盖与壶身结合为圆球体,壶钮为身筒缩小型,其秀气挺拔与壶身相互协调,使整把壶体态饱满,憨态可掬。
拿在手中把玩之时,看着其圆润饱满的壶身,线韵起伏间仿佛在流畅地呼吸。直流嘴欲说还休,倒把如发髻蜿蜒,圆钮似青云乌发之间攒光的宝珠,映照出千古丽人绝世姿容。红的,白的,黑的,无一不显现西施壶独特的韵味。
西施壶经久不衰,带给了壶友最为原汁原味的茶香泥香,其中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更是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不失为一件智慧的紫砂精妙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