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生壶的壶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说起紫砂壶,不能不提陈曼生。陈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浙江钱塘人。他的本职工作是当县太爷,担任溧阳县知县。可是此人太痴迷紫砂壶了,经常不升堂、不断案,偷偷溜到宜兴去品新茗、赏新壶。陈曼生也是个才子,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是“西泠八大家”之一。出版过《种榆仙馆印谱》等许多“学术成果”。
因为爱壶,陈曼生放下县太爷的身段,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他们达成协议,联合开发紫砂新品。具体的分工是,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兄妹负责捏制与烧成。双方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紫砂名壶。
陈曼生的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杨氏兄妹的壶线条简洁、做工规整。“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虽然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
“曼生壶”的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尤其是壶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举例如下。
壶铭之一:“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这是刻在一把半月壶上的座右铭。意思是,盛极必衰,乐极生悲,我将这把壶随身携带,放在眼前,作为我为人处世的一个提醒。 中国荣德堂
壶铭之二:“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臧者,好也。偕臧者,大家都好也。这是刻在一把方货上的壶铭。意思比较明确:对内,我们亲兄弟明算账;对外,我们讲原则守规矩。这样一来,对我对你都会有好处。
壶铭之三:“笠荫,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这一句文气更足,雅趣也更浓,是刻在一把斗笠壶上的。者,中暑也。意思说啊,斗笠可以遮阴去暑,而茶汤可以解渴,两者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佛祖没有告诉我。平实中透着机趣。
陈曼生写壶铭,确实堪称一绝。那些句子既切壶,又切茶,而且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