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全能实力陶手杭杰的创作观
传统紫砂创作自成体系,千秋窑火不歇依然充满生机。紫砂匠人们敬畏传统又不断创新,秉承着先辈的“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将“匠心”融进每一款作品、每一个细节,以极致的态度将传统创造性地传承下去;杭杰老师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紫砂创作,杭老师从未有过松懈。创作传统、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艺术品,多创作更具艺术性的创新器,是他坚定的目标;他的作品皆是传统与创新、文化与艺术相结合。除了“形”,他对“质”也特别讲究,在泥料的选用上结合紫砂壶的壶型、寓意或想要表达的观点,最大程度上追求艺术的完美。
融古纳新
紫砂器型千变万化,每种器型都是创作者艺术的表达。如果说传统是紫砂的根本,文化是紫砂的灵魂,创新则是紫砂的生命。紫砂壶的制作也是一门艺术创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杭杰的作品以传统经典为底,融古纳新、古韵与活力共存。
《德钟》《掇球》《掇只》等传统器型,杭杰在创作时师古而出于自然,将传统光器的骨肉亭匀、劲韧有力等精髓展露无疑,又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意识与思考,赋予它们极具个性的气质和独一无二的精神。
《小容得》壶型肚腹饱满,寓意心胸宽阔,尽可容得天下;压盖一马平川,可平心头不平之事;二弯流蓄水而发,温厚而有力量;正耳把与圆珠钮则是传统壶型中最常见的式样,平和内敛。简单的器型融合作者质朴的人生观,“容而得之”,有容乃大。
《松泉漱石》以诗入壶,将王维《山居秋暝》中清新、幽静的情境完美地再现,表达出一种顺应天性、怡然自适的人生理想。老松枝斑驳,针叶伞如盖,彩石新雨洗,紫泥中的细密金砂宛如为壶披上一层皎洁月光,唯美已极。持壶捧盏,香氲轻散,茶汤入喉,恬淡悠远。
《三足春意》扁圆鼓腹,似饱读诗书而终悟道,有学富五车的厚实感;微隆的截盖与之呼应。简洁的桥钮、一弯流、圈把,利落而又圆融饱满,与壶身相呼应。它鼓涨的轮廓又有如蕴着春天蓬勃的生机,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与想象力。壶刻南怀谨的名句,表达对亲近山居生活的向往,那自然清新的诗酒田园,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器型虽简洁,却能包罗万象;越是简洁的创意,越能直指人心。
细选泥料
杭杰老师对泥料的选用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非常讲究泥料与壶型、壶意的搭配。他很爱紫泥,喜欢它独有的“老”味,古朴温润而又低调内敛,有文人儒雅谦和的气质。他的作品紫泥居多,但是具体到某个作品时,又会根据不同的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泥料。
像《德钟》,就是紫泥壶,因德钟壶型自来有清正直谏的风度、儒雅温润的气质,再加上铭文“谦如君子”,泥料、壶型、铭文十分契合。
《三足春意》则采用了底槽青为料,具有优质底槽青特有的“紫玉金砂”感。星星点点的砂意自然散布壶身,如三月细密樱花雨随风而舞,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暗香》以朱泥为原料,用朱泥的轻快来映衬梅花的冰清玉洁。朱泥质地细腻、色泽娇艳,使得梅花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视觉和寓意上皆具冲击力。
除了泥料的搭配,矿料的品质也是他极致的追求。比如底槽青料,他选用黄龙山五号井底槽青。懂泥料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五号井底槽青开采量不及四号井十分之一,无论是稀有程度还是泥料表现都远胜于四号井。
/矿料致密、“鸡眼”散布/
当紫砂市场繁荣昌盛,很多手工艺人开始淘金或降低自己对手工艺术质量追求的时候,杭杰老师更要求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创作。即便如今的市场需求已经更大,求壶者络绎不绝,杭杰老师仍然控制着自己的紫砂壶产量,保持着作品的高标准。这种现时代的工匠精神,真是爱壶你我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