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目数有讲究,据说还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
“目”,简而言之就是筛子的网眼,即“筛号”。有多少目,就表示这个筛子有多少个网眼,目数多就是网眼多,目数少就是网眼少。
在筛子大小确定的情况下,网眼越多,相应的网眼孔越小,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小(即越细);反之,网眼越少,相应的网眼孔越大,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大(即越粗)。各国标准筛的规格不尽相同,常用的泰勒制是以每英寸长的孔数为筛号,称为目,100目的筛子表示每英寸筛网上有100个筛孔。
目数是区分紫砂泥料颗粒粗细的一个概念,在紫砂壶行业,常见的目数有:16目(即在一英寸见方的面积的网筛内有16个筛孔),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如果有其他的特殊用途,还会增加别的目数,视情况而定。
紫砂术语中泥料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评价紫砂泥料粗细的一个指标,与品质无关。一般来说,以60目为基准,60目以下的算是粗(即粗糙)料,60目以上则为细(即细腻)料。
用不同目数的泥料制作紫砂壶,有很大学问,首先,目数较大的泥料,粘性也就大,比较容易成型,但是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话,泥料缺少筋骨,同样容易走样。其次,泥料目数越小,则透气性越好,同理也不是越小越好,目数过小,泥料粘性不够,几乎不能成型。
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之后,使用筛子过滤泥料,称之为“过目”。比如用8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是80目的泥料,用4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则是40目泥料。
因为技术的差异,每个时代所出现的目数是有差异的。明代紫砂泥的目数多为25~3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中期则为55~60目。由于1957年前一直采用手工炼制法,即通过人力推动石碾子进行碾磨,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
到1957年宜兴丁山才安装了第一台球磨机,转动的桶体内放置了大量小钢球,通过电动机转动大桶体使得里面的小钢球与石料进行摩擦和挤压,达到碾磨粉料的目的,通过球磨机使得紫砂泥料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目数可高达140~200目。但高于80目的泥料,就已经不会含砂了;低于40目的泥料过于粗陋,所以目前最主流的目数依然是50~60目。这个区间是紫砂壶成功率最高的,并且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
但其实目数是指一个泥料粗细的范围,比如60目的泥料,其实是60目到200目甚至更高目数的一个范围集合,因为比60目更细的都能通过目的网眼。
因此你在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数紫砂壶,目数都是在40目到60目之间,其他的目数也有,但较少。80,100,目的泥料大多用来做泥绘装饰。16目,24目,32目的泥料对工具损害较大,一般不用来做壶。从经验来看,40目的泥料做壶,成品率最高,同时有良好的透气效果。而某些机器制作的紫砂壶,目数可以高达180,这样的壶根本没有任何透气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