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作品都是三山齐平吗?
何谓“三山”?或许不关注这一点的很多陶友还不知道。茗壶里的所谓“三山”,即壶把顶端、壶口平面、壶嘴顶端。
“三山齐平”的意思是上述三个点必须在一个平面,也就是将壶揭开盖子倒过来扣在平面上,不会出现前后左右的丝毫晃动。
有的玩壶的朋友会把壶盖去掉,将壶倒扣于桌上看是否会晃动,是否壶口、壶流、壶把三点在一平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无数关于传统壶的典故以及网络高手的文章也都强调壶一定要“三山平齐”,否则不是好壶。
平时玩茶壶比较多的朋友就会发现运用所谓“三山齐”标准来衡量水平壶、仿古壶等传统圆形茶壶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但不是所有壶型都可以用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如果是一些特殊壶型,则需要另当考虑。
实际上,在制壶过程中,匠人是不会首先去考虑这一点的,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一把壶的实用性和造型的美观性。而“三山齐平”并不足以成为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情况下,匠人才会去适当兼顾“三山齐平”,但也只是兼顾,并不会要求分毫不差。
因为不管是紫陶或紫砂茶壶是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的手工艺品,设计必须兼顾实用功能及体现美的形式法则。嘴、把与壶口在不在同一平面上,取决于壶身的造型,如果壶身是个有颈的形体,嘴、把的位置一定与壶口取平,因为高于壶口平面或低于壶口平面都将给使用者带来溢水的困扰。
一个例子即可说明它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壶嘴有上沿和下沿,“三山齐平”的壶,上沿与壶口齐平,那么下沿就自然会低于壶口。“木桶效应”在这里也适用,当注入壶内的水还没从壶口溢出来时,就会从壶嘴下沿流出。
很多名家作品也并没有三山齐平。比如99%的根艺仿生器,都是无法做到“三山齐平”的,但是仍然不影响它们中的许多流传经年,成就经典。如果将这些根艺名器都改成“三山齐平”,那将会失去太多经典。舍本逐末,莫过如此。所以既非普遍,也就没必要了。
总而言之,不能要求所有壶型都三山齐平,而是从实用和审美两方面考虑的: 有些壶流把比壶口高一点更好看,有的壶如果流把与壶口都齐平更合适,但如果有的壶型不适合齐平,在泡茶时可能会从壶口溢出茶水,这样就不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