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不做宣传的隐世紫砂匠人
紫砂界实力派的紫砂艺人总是有那么一两个,一直只是默默无闻地做壶,窗外无关风与月,一心只爱壶与砂。关注实力派做壶老师的,可以着重了解下这几位默默无闻,不做宣传的隐世紫砂匠人哦!杭杰,周虎,陈清法……
杭杰
杭杰老师最早师从任松佩研习陶刻,长年跟随潜心学艺,颇得任老真传;后被实力派大师、“壶界四小龙”之一的江建翔所赏识,纳入门下学习制壶。在紫砂传统制作技艺有所成的基础上,杭杰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为师深入研习陶刻,成为紫砂艺苑双栖人才。
因其在紫砂制作、陶刻、传承方面的杰出表现,2018年杭杰被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特聘为研究员。
上海文史研究馆是仅次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全国第二大文史馆,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相当于古代的“翰林院”,是国家艺术界的最高殿堂。其馆员均从社会各方面的国大师中挑选,选拔极其严格,都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高的学识声望,大多是新闻、出版、历史、教育、翻译、书画、诗词、艺术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如书画家丰子恺、电影导演孙道临、京昆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作家余秋雨等。
一般文史馆员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杭杰以41岁的年龄被破格录取,艺术造诣与修为可见一斑。
代表作品之一《福缘》
这把《福缘》是杭杰老师本人的原创新作,采用家藏黄龙山原矿紫泥全手工制作,此壶是2018年“上海文史馆宜兴紫砂研究基地紫砂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上海文史馆工美研究社特聘研究员俞丰书画,杭老师制作并铭刻。
圆润饱满的壶身,大口盖,依旧不脱离其创作以实用性为上的初心,家藏的黄龙山原矿紫泥将此壶衬托的更加古朴沉郁,老味十足,此壶拿在手中就让人久久难以放下。
壶的正面“意气凌云”四字铿锵有力,凸显出了作者的远大志向,与壶身背面的竹的气韵遥相呼应,壶盖“荡思八荒,游神万古”八字,古人曾以此主张“迁想妙得”,迁想应借助于大自然注入情感,通知思维使思绪纵横驰骋,进入一个“荡思八荒,游神万古”的妙得境界中,而这亦是作为紫砂创作家不可缺失的一种境界。
周虎
1974年出生于陶都宜兴的他,倾二十余年之力于紫砂壶艺一事,潜研穷索,在学习紫砂传统技法上下过一番苦功,沉醉于紫砂壶艺立足传统重在创新,传承古法,擅长光素器的制作,尤其善于铺砂工艺,壶身金黄点犹如满天繁星。
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传统与当代并蓄,在创作上大胆融入一些新元素,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挚爱,创作中思维活跃并不刻意追求风格,其壶精工,其创作熔新意藏古意,其作品浑朴精简而意远。
所有作品均采用原矿料全手制作而成,对于泥料及作品的造型都很有自己的独特见到。
就像周老师所说:越是简单的东西,你要赋予它灵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是因为紫砂手艺人的这份坚持与对艺术的崇高追求才有了今天更加鲜活的作品呈现给广大紫砂爱好者。
代表作品之一《瑞香》
整壶宛若一气呵成,流畅润泽,不但形制优美,且造型简洁优雅又充满神韵,以细腻流畅的线条与明快清晰的布局,将自身的魅力展现无遗,用以品茗,似有暗香袭来。简单的造型中又有饱满的形象蕴于其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意境。
细观,壶嘴、壶把自然胥出,扁圆钮与壶身气韵一致,无形中流露出作者技艺之精妙,既发掘出紫砂朴质之色,又彰显其古拙有味、气韵和合的天生意境。壶身由国大师毛国强入室弟子陆轶舟,以梅花与诗文装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的高洁典雅与紫砂的古朴内敛相结合,加上非常纯熟的手法,让这把瑞香壶集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于一体,成为品茗收藏之佳选。
陈清法
这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中青年实力派,同时又是高工,潜力无穷,师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华健,擅长各类传统作品,精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和泥料的配制,擅长从老壶中寻找灵感,作品既深得传统底蕴,又师古不泥,内敛中透锋芒。
1973年生于江苏宜兴的他;1990年从事紫砂行业,2013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进修,毕业于2016年;作品《凤仪壶》、《玉泉壶》荣获「艺博杯」金奖;作品《素竹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收藏。
陈清法外号“壶痴”,从最初临摹老壶开始,所制作品主题围绕传统器型为主。他说:“经典是用来让人们给这些壶致敬的!”“在复制和模仿经典的过程中间,需对传统的紫砂壶产生更多的敬畏,更多的崇拜!”
宜兴紫砂的名头响亮了千百年,而为紫砂守住这份荣誉的,正是历代接力传承的紫砂匠人。陈清法精通各式壶艺制作流程和泥料的配制,擅长从老壶中寻找灵感,作品既深得传统底蕴,又师古不泥,内敛中透锋芒。他二十余载坚持用传统纯手工技艺制壶,不断的学习创新,用他的坚持和所得向我们诠释了新一代的紫砂匠人精神。
代表作品之一《三弯瓢》
底槽清的温润内敛,点点金砂的若隐若现,制壶人的心神与巧思,构成了这件一切都恰到好处的三弯瓢。
此壶既保留了石瓢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新的创新元素,略显圆滑的三角形壶身,与三角乳足成呼应,嘴、把与钮三点一线,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一种柔顺的美感,三角壶把变成圆润的圈把,壶流是这一壶中的点睛之处,如水袖轻挥,如朵云出岫,与壶身接处相衔却不生硬,劲内含不露又分寸拿捏精到,于一啜一饮间皆有情趣。
当然在宜兴,像这几位默默无闻,不做宣传的隐世紫砂匠人还有许多,以“窗外无关风与月,一心只爱壶与砂。”来形容这些人,是我觉得最合适的了,而他们对于紫砂的贡献,可能真的还需要我们慢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