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紫砂名家那几款代表作
提起紫砂名家你会想起谁呢?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紫砂名家的那几款代表作,一起来领略一下名家紫砂的魅力。
紫砂名家第一人,你想到的肯定是顾景舟,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景舟,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他的壶许多已成为经典,著名的“景舟八式”是其代表之作。“景舟八式”指的顾老的八款经典紫砂壶。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的顾景舟大师,他的紫砂作品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所享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
01提壁
“提壁壶”早期顾景舟大师是以玉璧理念设计制作而成,壶体扁而呈圆柱形,刚中带柔,和谐匀称,提梁把虚实节奏协调,轮廓造型端庄周正。以最简单的点线面表现出紫砂光素器的天然韵致。经过实力派陶艺家沈丹的二次制作,多了些许的古拙大气与沉稳华美。
02石瓢
“石瓢壶”顾景舟先生在原本的曼生石瓢之上又加入了自身的元素,壶底与壶口的大小呈圆锥状,略饱满、圆浑;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相应地,壶嘴、鋬与壶身筒衔接处,琢塑出大的弧度,既好像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筒的圆浑,壶嘴和鋬做到了胥出自然,同时又舒展有力,现代这把石瓢采用原矿青灰泥手制,加之柴烧的独特性,又让人感受到了活跃的生命力与能量。
03双圈
“双圈壶”作为顾景舟先生的晚年代表之作,一出现就激起了千层浪话,人之将老,淡泊名利,制壶不息,追求不止,所制之器壶风素淡,并不再于壶上刻绘,已达到光素而显气韵的境界,可谓出神入化,无懈可击。
04雨露天星提梁
“雨露天星提梁”是1988年由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制成的经典之作,制成之后即参加香港紫砂展览,后为台湾名收藏家翦淞阁之黄玄龙收藏,顾景舟大师的提梁是一代不可超越的经典。现代的这把雨露天星提梁,在经典之上,于壶身正面刻“香满闲轩”;反面绘一老者坐卧于松下,眉目慈和,童子摇扇煮茶,一派安宁,令人向往。
05宝菱
“宝菱壶”的出现,足以证明顾老的匠心所在。壶盖、壶身、圈足三部分的线条因为菱形的分割,虽短却不显琐碎,线条多并不繁复,倒是层次感更强。壶的颈部略挺,抬高了壶身与壶盖的距离,好像有点“隔断”的意思,实际是通过“隔断”总体增加了造型的连贯性,也增加了壶的美感。现代的这把为大红袍手制,视觉上给人了一种冲击之感。
06掇只
“掇只”是传统器型中的经典作品,因造型似三个小球叠加在一起,取名“掇只”,受无数艺人与壶友的喜爱。此款掇只壶身浑圆,饱满鼓腹;壶盖微隆,拱起浑圆一颗球形钮。线条流畅,轮廓柔和。子母线吻合严密,点线之间见出魅力。弯流嘴胥出自然,在端头下压,柔美之极;壶柄上抬之后又优雅落下,形成一条饱满的弧线,朴雅大方。
07茄段
“茄段壶”,浑圆素朴的茄段造型,淳朴自然,素面素心,大巧若拙。圆弧形壶盖,壶纽似茄蒂,二弯壶流与耳状壶把以壶身中线呈对称呼应,线条过渡自然流畅,周身光泽温润,非影像器材能诠释,非亲眼目睹不能领略其妙。
08上新桥
“上新桥壶”乃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原创,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所谓新桥,是其桥钮与以往的简单弧形不同,而是两支柱体撑起一个桥面,更具立体感,而桥洞如半月,更觉美妙。壶把上稍特意贴合一块便于安放拇指,此器将嘴、把、钮、盖、肩等处理成皮革的肌理,仿若缝制上去一般,可谓“新上添新”。
“景舟八式”倾注了顾景舟大师一生的心血,所以成就了“百年经典”,细数顾景舟大师的这几款代表作,作为一个深沉地热爱紫砂壶的人,我们对于“景舟八式”,在欣赏之时,更多的可能是尊重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