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标准的掇只壶有多考验制壶者的功力
在紫砂壶的众多壶型中,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偏爱掇只壶?那么你知道一把标准的掇只壶究竟有多考验制壶者的功力吗?
宜兴当地人称“掇只”为“得子”,于是有人说“掇只”寓意“多子多福”。也有人考证说“掇只”是“掇抧”之误:掇,指盖上壶盖;抧,指掀开壶盖。还有人解释:掇,摞起来;只,单个的;掇只,摞成一摞的壶。当然,在民间还有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先生开口不要夸,先做掇只和汉瓦,经典面前比一比,功夫真假壶说话。”
而这刚好是这一句话,反映出了掇只壶的制作难度,以及标准掇只壶的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说白了,“掇只”就是“罐子”,就是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个紫砂茶水罐子”,来源于生活,有情趣,有意味。
掇只壶最先是清道光年间的制壶大家邵大亨所创制。
邵大亨,江苏宜兴蜀山上袁村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性格孤傲,清介耿直,坚贞不屈,制壶以浑朴取胜,气韵温雅。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记载:“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
看似简单的掇只壶,制作难度确实极大。整体丰满而不失含蓄,形韵大度而保存精妙之感。用“简约而不简单”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的。在传统的紫砂器型中,掇只壶结合了许多美学理论法则。比例、平衡、气韵、连贯、协调、呼应这些元素的灵活运用,也是考验制壶者的重要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掇只壶,底部有一圈非常明显的圈足。无论是传统的大亨掇只,亦或是后期不断演变的高盖掇只、肥耳掇只,均有此明显特征。
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掇只壶,不是每位壶艺师都敢尝试一把的,就连壶界泰斗顾景舟大师也终身未做掇只壶,这大概也是掇只壶如此考验制壶者工艺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