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禅文化
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是由僧家开始。“茶禅一味”的典故,正是取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谒语“吃茶去”。佛教中人崇尚饮茶,茶的清身养性与禅的静虑修心有共通之处,正是品浮沉人生、悟涅盘境界。
而传说中紫砂文化的萌芽,也是由僧人开始。当时的宜兴人民生活困苦,一位云游僧人指点大家发掘“富贵土”,让人们以紫砂泥致富,生活得以改善。陶都人民不忘这位僧人的恩泽,称他为“始陶异僧”,为其矗立起雕塑来纪念。
在僧人的点化下宜兴人开始以紫砂制器,但是最初并不是制壶,而是做缸、坛、罐等日常用具。直到明代的正德、嘉靖年间,一名叫供春的小书童才在宜兴金沙寺中,向一位寺僧偷师并研做了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
追根溯源,无论是指点发掘富贵土的云游僧还是有份创始第一把紫砂壶的寺僧,佛教人士对于紫砂壶的创始可说是功德无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紫砂壶的诞生。紫砂文化绵延数百年至今,与茶文化、佛文化的交融也愈加深厚。
紫砂壶作为茶禅文化的物质载体,受到了茶道与禅道的双重影响。在明代最早将佛教元素引入紫砂壶造型的是明代万历年间李茂林制作的“僧帽壶”。“僧帽”是出家僧人所佩戴的帽子。
僧帽 毛建韦
其造型壶体呈扁圆状,壶身贴有八瓣莲花瓣,壶流短直,嵌盖,飞把,扁圆纽。其后,明代时大彬所制的“僧帽壶”,造型迥异。壶体呈为六方,壶流一侧高起,呈鸭嘴状,壶肩上立五朵莲瓣,呈帽冠状。嵌盖,壶纽为花蕾圆球形有五条筋纹与壶身呼应。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曾赞时大彬僧帽壶曰:“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擎台”。李茂林与时大彬所造之僧帽壶壶式区别较大,其后,造壶名手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发展,创新,创造了多种式样的僧帽壶。
除了壶型,在壶身装饰方面佛文化更是多有体现。菩提、佛身像、象征“花开见佛性”的莲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各种与佛文化有关的意象、元素见诸壶身,“能除一切苦,故真实不虚”“理得则心安,行修而名立”等佛谒名言亦被镌刻其上,观之令人禅思顿生。
以“本山之土砂,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壶因茶而生,茶在壶中能真实的展示茶性中最美的一面。以茶修行,品茶读壶,佛禅元素内涵的壶式及其铭文贯穿茶事活动的整个过程,饮罢茶汤,视线停留在壶上,那些禅语机锋令人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