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壶友看壶着重看壶底,原来壶底那么多门道
大多数壶友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都会考虑壶很多方面的问题,但却很少有壶友去关注紫砂壶壶底,其实不瞒大家说,一些十分资深的壶友在看壶的时候都会着重看壶底的,最近我也才发现,原来壶底竟有那么多门道!!!
壶底各不同
紫砂壶的壶底一半有方与圆、凹凸与平、圈足与起脚等,大致可分为平底、加底(圈足)、捺底、钉足四种,各有特点。平底一般是壶底素面,无任何加工,因无大量茶水承载之虞,多为小品,如“水平”款式;加底一般是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圈足,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一捺底:捺与摁同义,制作省工省时,以手指或借助版型,用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如一粒珠、木瓜等圆器。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
壶底亦有规律可循
如石瓢壶一般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如若你看到了一把石瓢壶做了一个四角撑起,那可真是笑掉了大牙。
底章盖款是辨识紫砂壶真伪的重要部分
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多数手艺人在做紫砂壶的时候,都会在壶的三个部位敲上属于自己的最重要的标识——底章,而底章的一般在壶底,壶嘴内壁和壶把处,这是鉴定一把紫砂壶真伪的重要部分,但其实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就拿紫砂界的传奇——顾景舟大师来说吧.
他的离开可谓是紫砂界的一大憾事,而他的离开,也引发了一阵仿制风波,都知顾老的紫砂壶价格不菲,便都想仿制,声称是顾老生前所做,仿其型,仿其章。其实顾老的章是独一无二的。
1、1932年(18岁)
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顾景洲。
顾老幼时家中即培养其读书,有自己的书房,自号墨缘斋,这也是其款印的由来。
2、1937年(23岁)
武陵逸人
此方款印是顾景舟先生初到上海时所用,当时其被郎氏艺苑聘去上海仿古,闲暇制壶便打上这方款印。
3、1942年(28岁)
曼晞陶艺、自怡轩、自怡轩主人
1942年,顾景舟先生第二次到上海,就职于陶瓷标准公司,生活安稳而满足,于是顾老便刻用曼晞陶艺、自怡轩主人等章。没过多久,抗战的战火蔓延,百业萧条,顾景舟回到了蜀山,而为了养家只能多做壶,又是这方自怡轩的章,见证了那段抟壶养家的岁月。
4、1944年(30岁)
瘦萍、老萍
1943年左右,顾老的胞弟同洲,因病过世,年仅19岁,小弟之殇,让顾景舟感到人生是如此的无常。这段时间,但凡有壶问世,印款多用“瘦萍”等,小小的印章,寄寓着他无法排遣的悲凉。
5、1948年(34岁)
顾景舟、景舟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
6、1955年(41岁)
啜墨看茶
1955年,顾景舟参加蜀山紫砂工厂,担任技术辅导员,这期间,刻有闲章“啜墨看茶”,也显出他性情的一角,闲适,愉悦。
7、1966年
宜兴人
1966年左右,当时受大环境影响,底款都不落人名,多为中国宜兴,顾景舟嫌那方木印刻得太糙,太缺乏艺术性,太配不上他的壶了。
他也请了一位镇江的金石家朋友,专门为其制一方中国宜兴印,儒雅,清隽。他还专门用一方“宜兴人”的印章,打在壶底。
8、1970年左右
景舟制匋
1970年左右,顾景舟所作花货九头咏梅套组,当时矜印即是此景舟制匋。
9、1984年(70岁)
景舟七十后作,壶叟、壶人
此皆为1980年后顾老所用,也是顾老晚年常用的几方底章。
除以上底章外,顾老还用过「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的闲章,有不少制壶艺人有多章,还有重名者,所以当以款识壶时,一定要了解作者。
紫砂壶底讲究与壶整体匹配、浑然天成,提携整器的神韵。诸多样式的紫砂壶底,不是随便加的,底章也不是随意盖的,其与全壶一气贯通,有时一个好的壶底会成为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