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拼紫”:拼出来的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时任宜兴紫砂一厂厂长的紫砂大师高海庚先生和他的恩师、紫砂泰斗顾景舟,根据日韩港台等外商要求,采用宜兴顶级原矿紫砂泥料综合配制提炼,研制出特级拼紫泥料。这种泥料温润透气性好,色泽沉稳鲜活,盛极一时。
拼紫,并非由顾老与高海庚首创,而是古已有之;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中已有过明确记载。明代的紫砂艺人对于泥料的选用已十分讲究,他们关注紫砂泥料在制壶时的成型表现,重视泥料烧制后呈现的色泽与触感;拼紫正是在他们的不断尝试中产生。
所谓拼紫,是由原矿紫泥加上其他原矿泥料按一定比例拼配而成的泥料。如黑拼紫、红拼紫,即是在紫泥中调入黑泥、红泥调配出来的;粗拼紫,则是在紫泥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粗砂。
有人认为拼配而成的泥料可能不会是好泥料,其实不然。拼紫泥料的好坏,取决于拼入泥料的好坏。用原矿泥料相拼,出来同样还是原矿泥料,并不会影响其“原矿”性质。
紫玉金樽 王秀局
不同的原矿泥料如果调配得宜,精心炼制、耐心陈腐,不但能改善泥料的性能,使其更易成型,还能使其色泽和触感更加丰富,透气效果更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紫砂泥料的拼配与炼制,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同矿料相拼炼泥,要考虑到每种泥料的不同收缩比及适宜窑温,这就需要紫砂艺人对每种泥料的泥性有非常全面而精细的掌握。否则,泥料不易成型,成壶烧制时可能开裂、花泥或是变形。
很多宜兴的制壶艺人都有自己的独门拼配技艺,祖辈相传、秘不示人。以红泥、绿泥、紫泥为基泥,几代紫砂艺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悉心调制、配比,以使紫砂世界更为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