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紫砂壶中,藏着受用一生的哲理
紫砂壶的壶型几百年来传承有序,很多传统壶型历经沧桑而始终鲜活,为一代又一代的壶人所喜爱。无论世代更叠、审美变迁,它们因着经典的造型和深厚的内蕴而长盛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壶藏着让人受用一生的哲理。
提梁
“拿得起放得下”
提梁壶在古代非常流行,因彼时人们都在炉火上烧茶,上面的提梁使用很是方便。即使到了现代,提梁壶的重心与提梁在一条垂线上,提执也更省力。它的造型虚实相生、美观大方,“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令很多男性壶友心仪。
曾有人言“花开花落,与我何干;月圆月缺,本属自然;平常心,既是洒脱,也是解脱。拿起放下,何必强求,顺其自然”。佛说,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修行。当你知道了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在适当的时候果决放手,一切会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提壁 沈丹
容天
“大肚能容天下事”
取材自佛教中大肚罗汉的容天壶,肚腹宽大饱满,“宰相肚里能撑船”。容天壶从视觉上看圆润融滑,雍容、大度、沉稳。大肚罗汉亦即弥勒佛,永远开开心心、笑容可掬,似乎没有任何事能使他不快。
大肚能容天下事,宽肠亦解世间愁。弥勒佛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他慈心无量,无论世人智愚贤肖,皆一笑置之,不执着分别。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有容乃大,遇事不钻牛尖,怀一颗平常心,生活会幸福安定得多。
容天 杨志成
笑樱
“一笑解千愁”
蒲松龄笔下纯美真率的女子婴宁,无论生活有再多磨难,始终以笑容面对,蒲松龄的夫人正是其原型。以笑来感化所有,笑樱壶正是据此而创。笑樱壶姿态昂扬、积极向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大同”的理念,一种中庸淡定的处世态度。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生气计较,不如一笑而过,万事宽心。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曾写下意味隽永的《宽心谣》,分享给壶友们: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法,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全家老小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井栏
“永不自满”
井栏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从丫环井边汲水时得到灵感,描绘创作出来的壶型。以物喻壶,正是“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井栏壶得盛于世,成为砂壶中的经典。井栏壶古朴沉着,简约大气,时时把玩警醒人们,保持谦逊,永不自满。
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不会自井口泛滥开来。学识也如人生必备之水,需时时汲取,方可修身养性。无论学了多少知识,永远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积极向人生高峰攀登。
半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半月壶由陈曼生所创,将诗句中的浪漫抟成永恒的经典。据说某个中秋欢宴之夜,曼生制一满月壶,取中秋团圆意境,却收到了亲友们的各种意见。有感于此,他觉得事情太过完美了反而可能会出现缺憾,不如改为半月反而更长久。
半月壶这一半的圆满,与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理念不谋而合。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尽完美,太过期待完满,可能会因此而失望。即便真的有十全十美,太过平淡、顺利的人生,是否又缺少一些味道。事无完事、人无完人,以超然达观来面对,无虞矣。
半月壶 范君华
周盘壶
“初心无改,三思后行”
周盘亦是曼生壶型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款。当年曼生于家中夜读,感慨自己的平生际遇,满怀抱负却不能尽情施展。愁闷之时,眼见园中罗盘无论如何摆置,始终指向一方,不改初心。有感于罗盘表面圆通却仍坚持己见,灵感突现设计成壶。
人生之事多变,谨言慎行方能至方至圆。无论外界有多少干扰与诱惑,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与梦想,任凭岁月沉浮、风云变幻,始终巍然不动。遇到重大抉择时,亦能以初心为准绳,三思而后行,进退自如。
周盘 陈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