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高级审美工艺——捂灰
“捂灰”是一种特殊的紫砂壶烧制工艺。简而言之,即将茶壶放入陶钵内,用柴草灰或木炭粉密封,并在低温缺氧状态下进行烧制。经过捂灰烧制后的紫砂壶呈现出黑灰色调,类似于优质徽墨,色泽深邃而不呆板,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这种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嘉庆时期。当时先将紫砂生坯烧制好后,再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陶钵中,再次进行烧制。过去通常使用谷糠作为填充物材料,如今则使用木炭粉填充,将壶与空气隔绝,并将温度控制在1000℃以下,再次进行烧制。
从化学角度来看,捂灰采用的是还原烧的原理。紫砂泥的着色元素主要是铁。紫泥和朱泥经烧制后的壶色为紫褐色和红色。捂灰的作用是将紫红色转变为黛色,由于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有氧环境下,铁元素与氧充分反应形成氧化铁,呈现紫色或红色。而捂灰是在缺氧状态下烧制,铁元素与木炭粉(即碳元素)发生反应,碳结合了三氧化二铁的氧离子,产生二氧化碳排出,氧化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由于氧化亚铁呈现玄色,因此捂灰作品呈现黛玄色。
需要明确的是,捂灰壶虽然是人为操作的结果,但没有添加任何有害的化工原料,颜色变化是由于铁元素在二次烧制中发生改变的结果,对人体无害。只是利用铁元素改变了其形式引起颜色的变化。捂灰壶光泽丰满,质感平滑,颗粒感强,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后,可以达到墨玉一样的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泥料都适合进行捂灰。捂灰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朱泥由于结晶度高,烧制后的颜色会发蓝或发黑。相比之下,段泥由于含铁量少、泥质结构松散,捂灰后的颜色较淡。朱泥结晶度高,捂灰成功的几率极低。只有适合的泥料,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由于捂灰的工艺难度大,加上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成品率低。一些不良商贩为了提高产量,使用化工料“锰”来配制类似捂灰效果的“仿捂灰泥”。虽然颜色与真正捂灰壶相似,但缺乏灵魂,没有颗粒感。
近年来,捂灰壶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其独特的魅力不言而喻,墨玉的黑色,温润而内敛。